4.2010年7月23日,胡錦濤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引導廣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單位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決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風。”這是近年來中央最高層首次明確地強調抵制“三俗”之風,可見“三俗”問題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了。
針對“三俗風”盛行的原因,H教授表示,文藝精品的缺乏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如今,以“媚俗”為中心的媒體評價體系已延伸到社會的各個階層、各個領域。比如,文學是非功利性的,但當下的“媚俗文學”卻在叫囂著,大部分寫手打著文學的旗號做著生意。對一個作家的評價,不是基于作品,衡量一個作家是否成功,要看作家富豪榜。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大多數(shù)作家為了追求名利,自然會放棄精神追求,如此勢必失去自我,也失去了作家的獨立人格。這樣又如何能創(chuàng)作出文藝精品呢?
G教授認為,文化走向低俗與人們對藝術價值的判斷標準存在嚴重誤區(qū)也不無關系。他舉例說,《唐山大地震》的上演,的確非常感人,甚至非常震撼,但是,媒體上所聚焦和關注的,卻是首日的票房到底有沒有超過《阿凡達》,甚至一直爭論其收入到底真實不真實。包括其一周的票房,到底有沒有達到世界第一。而在網(wǎng)絡上人們討論的,則是影片到底有幾處穿幫的鏡頭之類。一部本來震撼人心的作品,卻讓金錢的砝碼淹沒了藝術性的品鑒,那些非藝術眼光的低層次挑剔,代替了審美性的判斷。G教授認為,這無不與社會價值觀的傾斜有關系。
2010年8月6日,文化部部長蔡武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對當前存在的“三俗”問題提出了“六問”:據(jù)說現(xiàn)在一年創(chuàng)作歌曲在兩萬首以上,但是真正為廣大群眾所傳唱的有多少首?現(xiàn)在一年創(chuàng)作的小說等文學作品汗牛充棟,但真正為廣大讀者所一致公認的力作有多少部?出版業(yè)一年出版各類出版物三十萬種,但真正能與我們先輩幾千年為我們留下的八萬種歷史典籍比肩的作品有多少?我們全國幾百個電視頻道,數(shù)以千萬計的文化節(jié)目,真正的有豐富文化內涵、高尚文化品位和品格的節(jié)目又占多大比例?我們每年生產四百多部影片,上萬集電視劇,其中能與我們耳熟能詳?shù)慕?jīng)典作品并駕齊驅的傳世力作占多大比例?熱遍全國的文化遺產保護浪潮中,逐利、炒作、托假的“虛火”占多大成分?
文藝作品質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還是創(chuàng)作者本身的問題。蔡武部長尖銳地指出,有的藝術家公開表示,他的創(chuàng)作目的主要是娛樂,不追求深刻的思想內涵,不追求深層次的心理需要和人文關懷。創(chuàng)新意識不強,模仿之風盛行。比如,《印象·劉三姐》成功之后,各地一哄而上,大同小異,在視覺和審美上使觀眾和游客疲勞,對此嘖有煩言。還有一些是急功近利、金錢至上、追逐成名不擇手段,在炒作和包裝上尋找出路,用低級的噱頭和聳人聽聞、甚至喪失道德底線的所謂“賣點”吸引眼球。一些作品通過暴力色情、陳腐迷信、八卦奇聞來促銷謀利。蔡武部長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作品問題的根源,也是低俗問題的根源。
蔡武部長表示,隨著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追求商業(yè)利益最大化,以最少的付出獲取最大的經(jīng)濟報酬成為一種價值追求。這是市場規(guī)律的體現(xiàn),但也不可避免對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產生影響,期望一夜暴富,浮躁風氣、快餐式創(chuàng)作流行起來,這些因素不可避免地對藝術創(chuàng)作產生消極影響。西方發(fā)達國家發(fā)端的由精英文化向大眾文化、從嚴肅藝術向娛樂文化發(fā)展的傾向影響越來越大,并迅速向新興國家、發(fā)展中國家擴展。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同時出現(xiàn)低俗化、庸俗化的東西。目前,文藝批評狀況堪憂,健康的、正常的文化批評式微,對低俗、消極、混亂等不健康不正常現(xiàn)象不進行客觀批評,或不痛不癢,擊不中要害,批評缺乏針對性、實效性、公正性和權威性,有的甚至在利益驅動下做托,助長了低俗之風的泛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