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物價飛漲應當避免 亦可避免
國家發(fā)改委副主任彭森日前在《求是》雜志上撰文指出,由于城市化進程和資源、勞動力價格上漲長期不可避免,在經濟轉型、快速發(fā)展階段,適度、溫和的物價上漲不僅是難以避免的,也應是可以承受的。此言一出,輿論嘩然。
其實,如果抽離具體語境,這一觀點至少有一部分在理論上是沒有錯的。“今天的一塊錢比明天的一塊錢更有價值”(a dollar today is worth more than a dollar tomorrow)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基本理念,除了機會成本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通貨膨脹,由于通貨膨脹的存在,長期而言價格出現上漲趨勢的確難以避免。然而,在物價瘋漲一年CPI遠超調控目標的背景之下,發(fā)改委作為主管物價的部門,此時發(fā)表這樣的觀點,卻不免有以此為借口推卸責任的嫌疑。
況且,即使溫和的物價上漲趨勢在長期而言或許難以避免,但在過去兩年中物價上漲的表現卻顯然很難用“溫和”來形容。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是衡量物價上漲的主要指標,從2010年2月CPI升至2.7%后,在年內從破3、破4到破5一路呈波幅式上升;進入2011年后,CPI更是極速狂飆,到7月份一度飆升至6.5%,創(chuàng)下36個月的歷史新高,直到2011年底CPI才有初步回落的趨勢,但最后仍以全年4.5%的平均水平遠超4%的調控目標;直至今年2月,終于因為上一年同期為春節(jié)而基數過大制造了3.2%的低位,但一到3月又反彈至3.6%。如果這樣的物價瘋漲都可以稱之為“溫和”,那么對溫和的定義未免過于廣泛了。
即便是如此瘋狂的物價上漲,在發(fā)改委看來也許仍舊是“適度”的。對于物價漲幅多少方為適度,彭森在文章中給出的標準是“明顯低于經濟增速,明顯低于居民收入增長幅度”。即使不算這幾年動輒上兩位數的經濟增速,僅以去年明顯放緩的9.2%的增速為標準,即使在CPI最高位的7月,6.5%的數字仍是明顯低于9.2%的經濟增速的。若與居民收入增長幅度相比,就更是“明顯低于”了,因為官方數據顯示2011年城鄉(xiāng)居民的收入增長均在10%以上,但需要注意的是,收入統計呈偏態(tài)分布,富人的收入增長幅度大拉升了平均增長幅度,而大部分居民人均收入都低于平均數,一般的年平均工資增長速度很難超過3%-4%,而去年全年CPI都在4%以上。然而,國際上的標準卻與發(fā)改委的標準不大一樣。世界公認的適度通脹為3%,3%以下均屬可接受范圍,超過3%屬通貨膨脹,而超過5%的警戒線則為嚴重通脹,而中國從2010年7月至今CPI一直在3%以上,其中有9個月更是超過5%的警戒線,以國際標準而言,這樣的物價漲幅顯然并非“適度”。
至于這樣的物價漲幅是不是社會可以承受的程度,現象與輿論一同給出了答案。自2010年2月,CPI以2.7%超過當時2.25%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全國進入了“負利率”時代,除了今年2月的短暫“假摔”,兩年多來一直處于“負利率”,去年年中,“負利率”程度甚至一度達到200多個基點。另外,即使不談泡沫重重的房價,每日必需的食物已讓民眾叫苦不迭。食物價格漲幅一直居高不下,近來數月依然徘徊在10%左右,從領漲去年全年的豬肉,到牛肉、雞蛋,再到最近的姜、蔥、櫻桃,一個接一個地連番瘋漲。當錢越存越少成為常態(tài),買不起房成為共識,物價飛漲成為全民的煩惱而始終處于輿論中心,已從側面反映出對當下物價的不可承受。
通貨膨脹造成的物價上漲不僅會使居民的生活水平下降,亦會使價格信號失靈,誤導生產的盲目發(fā)展以致國民經濟畸形化發(fā)展。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理順價格防止通脹十分必要。中國的持續(xù)通貨膨脹原因無非兩點:首先是貨幣超發(fā),2008年的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令整體貨幣發(fā)行量達到30兆人民幣,廣義貨幣更達到70多兆,遠超GDP水平;其次是資金布局的不平衡,資金主要集中在政府主導下盲目投資的基建設施、與地方政府形成利益鏈條的房地產行業(yè),過度集中的資金超過所需令相關領域產生泡沫加劇通脹,同時其他需要發(fā)展的領域卻得不到支持,經濟結構愈發(fā)畸形化。
即使長期而言溫和的物價上漲無可避免,當下的物價飛漲卻是應當避免亦可以避免的。若可著眼當下,對貨幣政策和經濟結構重新進行審視和調整,向物價飛漲說再見的日子并不遙遠。
?